
-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李晨:草原的辩证法与“文明发言人”的困境——重读《黑骏马》
-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5期。《黑骏马》是张承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的经典篇章。但不无遗憾的是,学界却始终未出现与研究对象高度契合的经典化历史评价。之所以如此,在于文本的曲折回还当中仍潜藏着未被充分解析的谜题。这个谜题就在古歌《钢嘎·哈拉》中,在其终句所唱的“不是”中,在发现肯定性的“是”与否定性的“不是”所结构的开放性辩证过程中。讨论古歌如何以以内核的方式介入文本的整体,可以揭开爱情悲剧这一表层叙事之下的思想主旨,并可进一步阐释《黑骏马》及张承志后续创作中所呈现的文明交界处的思想矛盾。
-
- 文艺理论研究 | 金浪:从“壮美”拯救文人画
-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 。在延续陈师曾 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 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 。尽管同样服 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 的拥趸 。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 以凸显。
-
- 社会学研究 | 李放春: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原刊《社会学研究》2024年第5期。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 文艺研究 | 张振:通往新文明的审美路径——“五四”前后蔡元培“创造”概念的思想-历史意涵
-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7期。作为蔡元培提出的重要审美概念,“创造”关联着他对近代科学的负面后果的检讨,即瓦解人自由的创造性。“创造”概念强调美术的价值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达主体的理想,美育也应以一种非机械模仿的方式培养人的生机和能动性。此外,蔡元培吸收罗素的“占有冲动”与“创造冲动”概念,将“占有”与科学、知识、功利相联系,将“创造”与美术、情感、无私相关联,以后者匡正前者,这成为他思考中超越欧洲帝国主义及战争逻辑的依凭。美术、美育的创造潜能既指向对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之生机活力的陶铸,也指向对功利性占有的超克和对互助式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在“五四”语境中,蔡元培为新文明再造提出了一条深刻的审美路径。
-
- 学术研究 | 邝其立:朱子读书法及其问题
-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24年第8期。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之法向圣人之心的变化;若与梁朝皇侃《论语义疏》进行对比,则有“意在言外”与“理在言中”的不同预设。这种旨在揣摩圣心与抽绎义理的读书法,却内含招致圣人与经典位格渐降的倾向:揣摩圣心的读书方法,隐含着圣人可学的前提,这便撤销了圣凡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理在言中”的预设,则很容易让自家领会的义理成为据以解经的前见,从而让诠释的实质从“我注经”变成“经注我”。朱子解经,旨在重构经典的意义,于是而有全新的读书法。但“事与愿违”的后果,揭示出解经之两难:经学诠释蕴涵澄清与建构双重目标,但二者之间具有张力,时或顾此失彼、无法兼通。
-
- 文艺研究 | 斯维: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
-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6期。1838年,《窦娥冤》由启蒙思潮下重视女性平民主人公的法国汉学家巴赞首次翻译。比勘译本与所据臧本发现,他总体上强调“极致审慎忠实”,唯对窦娥唱词改持“翻译不是屈从”的理念。巴赞把窦娥的“冤”,译为由休谟列入悲剧情绪的“怨恨”,对应汉语同音字“怨”。不过,译本里主人公的“正义怨恨”,已迥异于休谟意义上属于观众且与社会整体“正义”对立的“怨恨”,法学出身的巴赞使用的是另一位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斯密《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改造后的概念。通过作为批评的翻译,巴赞把窦娥重塑为有别于古典标准的现代悲剧主人公。
-
- 外国文学评论 | 罗宇:错位的都城:日本五山诗文中的临安与长安
-
原刊《外国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五山时期中日交流的中心由长安转移至临安,入宋日僧以图录、器物、制度为蓝本将临安视为“佛国之都”;宋亡后,日僧从宋遗民诗文中阅读到的临安是“非正统之都”。临安在宋日交流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临安”之名却在五山诗文中缺席,取而代之的是“长安”的再兴,形成了“错位”的都城书写。这种错位对应中世日本以佛教“三国”世界观取代儒家以中华为中心的天下观的趋势,体现出日本以本国为中心重构“天下”...
-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 Yang Li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otional narratives in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exploring the gender perspective
-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May 2024.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focus on women’s science fiction in China. A prevailing perception among readers and critics suggests that women’s sensibilities enable them to convey more nuanced emotions in their works. To examine this viewpoint within the real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affective computing was employed. This approach allowed for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such as emotional arc, emotional richness, and twistines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hile individual writers may exhibit distinct emotional writing styles, overal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sparity in emotional narrativ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阮芸妍:列宁“目的意识论”的中国变异:李初梨革命文学论重探
-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3期。李初梨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所提的建设方案,杂糅了包括列宁“目的意识论”在内的多重资源,这是李初梨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弃学归国投入革命文学建设时的“底气”。但以往研究多认为他们受到福本和夫理论的笼罩性影响,忽略了他们引入的另一条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经验。面对日共与普罗文学的落潮,青野季吉将列宁在《怎么办》中对“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的区分引入日本,使其成为建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第二个斗争期”的理论依据。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和《自然生长性与目的意识性》中,则借助“目的意识论”、福本和夫著作中的图式、马克思、列宁著作等多重资源,在述译交杂的语意滑动中完成了三重转折,为“革命的智识阶级”开辟出投身革命文学运动建设与实践的空间。
-
- 史学月刊 | 宁腾飞:刘泽华对历史认识的理论阐释
-
原刊《史学月刊》2024年第6期。刘泽华不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家,而且也是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有系统的规划,包括学术研究、历史教学和系统论著。从内容来看,刘泽华强调对主体意识的考察,率先提出主体意识的认知结构和双重客体。从形式上看,刘泽华重视探寻历史规律,首次提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评价性认识三种认识形式。可以说,在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中,刘泽华具有高度的认识论自觉。不可否认,刘泽华的历史认识论存在着局限性,却深刻地影响和形塑了新时期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认识论研究催生了刘泽华史学的学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