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全讯白菜网官网
English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全讯白菜网概况
全讯白菜网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联系信息
党建工作
新闻公告
党风廉政
制度建设
工会工作
组织架构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教授
兼职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招聘信息
系所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经略研究院
共和国研究中心
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文明经典
招生信息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活动
升学就业
博雅书院
校友工作
校友名册
校友风采
回忆母校
服务中心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场地预约
数据中心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Research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招生信息
场地预约
数据资料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论文发表
/
paper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重要成果
>
论文发表
>
著作出版
论文发表
研究报告
30
2024/0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崔文骏: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5期。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构成了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的重要资源,他以“信而好古”与“微言大义”为特征的《论语》阐释方式构成了对学界主流的回应。废名从词令入手发掘《论语》的文章之美,力图恢复其被遮蔽的意义维度;又结合对现实的体认将《论语》政治观念进行发挥,借小说中的议论描绘政学相通的愿景;通过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展示出与《论语》精神相契的生活方式,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实践向度。《论语》的接受帮助废名完成了走向人群的精神转轨,提供了传统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之富有意味的样本。
10
2024/0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王瑞静:乡土世界的多元医疗实践:细读《菊英的出嫁》
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5期。《菊英的出嫁》是现代文学疫病书写中较少受关注的一篇小说,现有讨论往往在中西对立框架中强调它对传统社会的批判。笔者尝试结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脉络来破解文本中的病亡叙述,考察菊英从生病、求医到病亡的整个过程,并参照1920年代的其他疫病书写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以探究这篇作品的独到之处。小说从底层乡民的视角描绘一位母亲倾尽全力运用她生活世界里所有可能的医疗资源去救治女儿的过程,描摹出浙东新旧混杂的生活世界和乡民的实践逻辑,呈现了民间土方、鬼神菩萨、中医和西医四种医疗资源相互混杂、补充、竞争的多元状态。《菊英的出嫁》取径独特,凸显了乡民形象、实践和生活的复杂性,突破了迷信-科学的二元对立意象。
10
2024/0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钟融冰:语文学与思想史的交互阐释——以《论语·微子》“逸民”篇“放言”之训诂为例
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论语·微子》“逸民”篇中“放言”一词,在历代注家和《论语》翻译者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从“放”的训诂地位和“放言”在不同语境下的接受和使用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书写者对这一语词的不同理解。借助文本语文学的分析方法并将语词置于思想史脉络中考察可知,先秦“放言”的确诂应是“放废言论”而非“纵言高论”。语文学和思想史的交互阐释,在中国古典哲学领域实践了施莱尔马赫联合语言才能和个人认识才能的阐释艺术。
10
2024/07
民族文学研究 | 宋玉:变动时势中的“民”、“英雄”与国家建设 ——从《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重探顾颉刚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
原刊《民族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顾颉刚完成于1935年初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兼采民间传说与新体传记文学之长,通过讲述清季民初河套移民首领王同春的跌宕生平,力图彰显“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写作、增订此文相同步,顾氏围绕汉蒙交往的历史与现况展开思考,并开始涉入河套“官民合作”的移垦实践,这为他倡言“中华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体现了顾颉刚“民间”思想形构的多重面向与内在张力,也为深度理解其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提供了路径。
08
2024/07
文艺研究 | 李晨:民众、民族-国家与牺牲者——鲁迅的《药》及其他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1期。对短篇小说《药》的解读,存在着某些固化模式,最突出的就是将夏瑜坟头的“花环”视为鲁迅表现“亮色”的“曲笔”,但在这一“亮色”中也蕴涵着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而更充分体现“亮色”的则是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的相遇,由此可见鲁迅对民众联合的基础及可能性的深入探索。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脉络中,鲁迅选择“华”“夏”二姓,则是其探索“文化中国”与“革命中国”乃至民族-国家融合等重大命题的文学表达。因而,《药》就不仅仅是批判国民性与祭奠牺牲者的结合,它同时指向以言行事意义上的见证与写作,指向对国民更真切的感知和对革命更深切的期待。
08
2024/06
文艺理论研究 | 李广益:非洲、第三世界、全球南方——再论“科幻现实主义”的可能面向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5期。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创作观,“科幻现实主义”并不必然束缚科幻文学的想象力。相反,如果现实主义这一人类文学的深厚传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式充分滋育科幻文类,足以使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有利于科幻文学和文化施展的时代,有效地支撑人们对现实世界支配法则的探索和自我表达、自我伸张的需要。在这方面,乘“非洲未来主义”之东风而兴起的非洲科幻小说,以其独特路径,承继了非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总体性的批判探寻,值得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借鉴。对于后者来说,非洲科幻小说深入地方性知识、想象、实践脉络汲取养分的做法可堪取法,更重要的是构成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启示:在第三世界的历史记忆、全球南方的共同现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与非洲适足互为经验和想象之泉源,而这正是中国科幻文学和文化解放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直面总体性、憧憬新世界的重大机遇。
02
2024/06
文艺争鸣 | 金浪:“诗”与“历史”的和解 ——从《诗论》文本变化看朱光潜美学的战时“转进”
原刊《文艺争鸣》2024年第2期。《诗论》是美学家朱光潜最为珍视的著作,在晚年为三联版《诗论》所写后记中,他曾这样回顾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从构思、写作、修改、出版到再版,《诗论》的确经历了漫长岁月:早在欧洲留学后期,朱光潜就已写出了《诗论》初稿,先是在朋友中传阅,1933年他归国谋求北京大学教职,便是以此稿作为“资历的证件”,此后《诗论》又经历了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作为授课的讲义反复修改,直到1943年6月,才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正式印行,是为《诗论》的第一个版本,亦被称作“抗战版”。1948年3月,朱光潜又将《诗论》收入其主编的“正中文学丛书”,由正中书局再版,是为“增订版”。在维持“抗战版”规模的基础上,“增订版”中又补入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和《陶渊明》三篇。1984年7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诗论》,在增订版基础上又增加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替诗的音律辩护》等多篇附录文章,是为今天《诗论》的通行本。此外,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期朱光潜在北京大学讲授《诗论》的讲义被重新发现并整理出版,《诗论》版本中又增添了“讲义版”。
15
2024/01
开放时代 | 余昕:“自然”的生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中的地方和世界知识
原刊《开放时代》2024年第1期。当下中国社会方兴未艾的生态农业被视为一场“自然的发现”的意识觉醒,但这里的“自然”内涵充斥着地方与全球、特殊性与普世性知识的张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浪潮中凸显的何为“自然”及我们如何切近和认识它的争论如出一辙。究其根源,上述张力源于一套割裂自然与政治,并立足于探索超越经验的本性/本源的认识论,这种“自然的政治”集中体现在“绿色革命”所代表的技术与政治的关系认知中。在新中国“科学种田”的认识论及实践启发下,我们或许可以探索以地方主体的知识动态生成为核心的思想,即以“地方求知”取代“地方性知识”,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认识论遗产。
06
2023/12
文艺研究 | 石磊:分裂与融合——论班宇小说的两极性美学
本文原刊《文艺研究》2023年第11期。杂糅是班宇近年小说创作美学风貌的显著特征,体现出其小说文本构造资源的多样性和混杂性。但这只是班宇小说美学风貌的表象,他小说中诸杂糅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分裂与融合张力下的两极性关系。其语言构造口语化和书面化的雅俗并陈,叙事构造“写实”和“实验性”手法的相反相成,风格构造“现实主义”和“无限趋近于内心”的表现方式的遥相呼应,显豁出班宇小说的两极性美学风格:既细致入微地呈现特定地域文化下人的语言生态及其交往场景,又给个人体验和世界感受留下超越性的审视空间;既信守文学叙事的基本写实法则,又不安于描摹一个既成的现实世界而走向对写实边界的不断突破;既给社会历史造就丰富而厚实的环境和人物坐标,又基于独特视角为“当下”的“时间的焦虑性”提供一份敏锐而深沉的精神记录。
30
2023/11
文艺研究 |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从社会视野看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兴起
原刊《文艺研究》2023年第10期。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社会的内生关系。从思想与社会的互动视野来看,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兴起其实与“五四”时期作为社会问题的青年烦闷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普遍流行的青年烦闷及其导致的相关社会现象的刺激下,新文化阵营开始关注情感的重要性,不仅罗家伦、蔡元培由此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缺陷,提出从美育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主张,陈独秀也产生了对美术与宗教的再认识,并经由情感中转站迈出通往马列主义的重要一步。与之同时,年轻的宗白华、朱光潜也从消除烦闷出发开始各自的美学启航。同为消除烦闷之方案,“主义”打开了通往革命的大门,美育则诉诸由社会而国家的渐进式改良道路。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尾页